查看原文
其他

带着渴望的眼睛、捧着热乎乎红薯的小手……8年的支教坚守,他们有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教育时报 河南校长 2019-06-25

 以专业化的教学点燃乡村学校的艺术课程,潜移默化间影响乡村学生的成长


■ 一群教师的自发性支教,不只是奉献自己的爱心,更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 长久的坚守,捍卫的是一群乡村学生的梦想;呼吁多方力量的关注,给乡村学生多一份温暖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这群农村孩子学习的非常认真


“同学们,上周教大家的葫芦丝曲子都学会了吗?上课前,我们来温习一下。”这一幕发生在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果园小学的一堂音乐课上。说话的老师叫赵庆九,是漯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漯河市第二高中的音乐教师。


一名中学教师为何跑到小学课堂上教课?他为何而来?近日,记者在漯河市召陵区、源汇区等部分地区的农村艺术教育变化里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的音乐梦想变成现实

1月24日一大早,赵庆九就走出了家门,和其他6位支教队友会合后便分别赶往召陵区老窝镇的庙王小学、果园小学和下堤小学,他们想着早点见到那群令人牵挂的农村孩子。赵庆九说,这样的教学工作在近几年已经成了他们的教学惯例,每周三如此,风雨无阻。


“虽然这几年教育上的好政策不断出台,解决了部分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但当前师资缺乏仍是一道难题,尤其是艺术类课程专业教师的缺乏。”说起农村艺术教育,赵庆九有许多感慨。他说,因为缺少专业的音乐老师,一些农村学生连最简单的谱子都唱不出来,学生的素质教育根本无法全面开展。



从2012年开始,赵庆九所在的漯河市农村音乐教育志愿者协会陆续来到果园小学、庙王小学等几所农村学校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学校艺术教育缺失的问题。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艺术特长开始显露。后来,在志愿者协会老师的帮助下,这些学校增开了多门艺术课程,并建立了管乐、吉他、架子鼓等音乐兴趣小组,让学生的艺术特长有了发展空间。


“不光是学生受益,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也跟着增长了专业知识。”果园小学的教师孙萍说,志愿者在为学生讲课的同时,也对学校的音乐老师进行指导,极大地提升了学校老师的艺术水平。


“在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不仅帮助志愿者老师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自己也会跟着学习,不然,我怎么督促学生课下练习呢,我们可不能浪费了志愿者老师的一番苦心。”庙王小学吉他课的一位随堂教师说。



2014年,参与支教工作的志愿者看着当地的艺术教育有了起色,在兴奋之余又有了一份忧愁。因为漯河市像这样的农村学校还有很多,但志愿者协会的力量有限,根本不可能兼顾到那么多地方。经过一番思索,赵庆九和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向当地有关部门提交了免费开展农村音乐教师培训的申请,几年下来,共有360多位农村音乐教师接受培训,2000多名学生受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艺术教育的质量。


“相比以前,孩子们更加积极、开朗、自信。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我们还发现了一群在声乐、架子鼓等方面的‘好苗子’。我们农村的学校虽然各方面还不能和城市学校相比,但我们的学生一点儿也不差。”庙王小学校长王艳华说。


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我最大的动力

是什么让赵庆九等人加入音乐志愿者协会的队伍呢?赵庆九说,这事还得从2009年说起。


当时,民盟漯河市委捐赠给源汇区空冢郭镇中学一套民族乐器,但该校属于偏远的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落后,即使有了民族乐器等硬件设施,学生们的音乐课还是没办法正常开展。赵庆九得知情况后,决定去学校看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赵庆九只要一忙完漯河二高的教学工作,就到空冢郭镇中学当音乐支教老师。



赵庆九说:“我当时知道农村学校缺乏音乐教师,但我没有想到那群孩子对音乐的向往是如此强烈。第一次支教结束后,我久久忘不了他们那双双带着渴望的眼睛。”


和这些农村学生相处时间久了,赵庆九心里更加放不下这些孩子。为了能让这群热爱音乐的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专业指导,他邀请同事参与进来,并组成了一个志愿者教学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是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则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赵庆九说,现在的农村音乐教育志愿者团队已从当初的几个人扩展到了目前的四五十个人,既有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高校音乐学院大学生,又有文艺部门工作者。




“2012年的冬天格外的冷,但我的心里却很暖。有一天,我刚刚到果园小学的门口,就遇到了班里的一个小姑娘。她从布兜里掏出一个还冒着热气的红薯说:‘赵老师,这是我奶奶刚刚蒸的红薯,您太辛苦了,快趁热吃。’”赵庆九说,直到今天再回想起那双捧着红薯的小手,他的心里仍然是满满的感动,这也激励着他想要把支教工作进行到底。


“与城市孩子相比,乡村孩子的音乐底子较弱,但是接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许多乡村的孩子并不差,他们求知欲望强烈,上进心十足,有的还很有天赋。”谈起自己坚持了三年的义务支教工作,青年教师焦老师颇有心得。



一晃,赵庆九和他的农村音乐教育志愿者团队已经支教8年多,无偿奉献了200多个工作日、捐助300多本教材、教授2000余名学生。贡献虽然有限,但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漯河市多个农村小学。


2016年,他们团队的“乐动乡村、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示范项目。


希望更多人关注农村孩子的艺术教育

“老师,每当我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我就会一遍一遍地唱您教给我们的歌曲,爸爸妈妈虽然不在我的身边,但我觉得他们一定可以听见。”果园小学的一个四年级学生对赵庆九说。


目前农村的小学里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关爱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件“奢侈品”。而由于受经济水平、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落后的农村教育更是让孩子的成长雪上加霜。所以要做好农村的艺术教育,亟待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改善农村孩子的艺术教育水平,仅依靠支教团队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坚持了8年的义务支教,就是为了呼唤社会各界力量都能够关注农村孩子的教育,切实让农村孩子在教育上得到更多的关爱。”赵庆九说,也希望相关教育部门能够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多给农村教育一些帮扶和支持。


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在2016年启动实施了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着力提升贫困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并计划每年为贫困地区招聘不少于8000名特岗教师、安排200名农村教育硕士到贫困县农村学校任教。



赵庆九说:“经过志愿者协会老师们这些年的辛勤努力,虽然部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有了改善,但全面普及音乐教育还比较困难。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万人葫芦丝·竹笛’公益教学计划,到2019年6月,要教授1.6万名学生学会演奏葫芦丝,并在2019年‘六一’期间举办大型吹管乐器会演,切实提升漯河市农村艺术教育的水平。”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程世超 梁美玲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校长”。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育,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